· 

读书笔记 《沈从文散文选》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了一本《沈从文散文选》漫不经心地翻了起来。

读着读着倒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去百度了一下他,大家可以看看以下摘录的百度百科对他的描述。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他相当聪明,又很有血性,自小经常逃学。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逃学时还把书篮挂到手肘上,这就未免太蠢了一点。凡这么办的可以说是不聪明的孩子。许多这种小孩子,因为逃学到各处去,人家一见就认得出,上年纪一点的人见到时就会说:“逃学的,赶快跑回家挨打去,不要在这里玩。” 若无书篮可不必受这种教训。因此我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把书篮寄存到一个土地庙去,那地方无一个人看管,但谁也不用担心他的书篮。

当时的背景造就了当时人看世界的眼睛,文中写的在我们现在看来甚是血腥。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那当时已经可以自由出门,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河对面杀头。每当人已杀过赶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屈指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

从军之后,由于他识字,倒得了些文案的工作。比如文件收发员。他肯花钱,并且肯在书上花钱。那个时期书总是最贵的。

 

一个大王:

我那包袱中的产业计旧棉袄一件,旧夹袄一件,手巾一条,夹裤一条,值一块两毛钱的丝袜子一双,青毛细呢的响皮底鞋子一双,白大布单衣裤一套。另外还有一本值六块钱的《云麾碑》,值五块钱的褚遂良的《圣教序》,值两块钱的《兰亭序》,值五块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还有一部《李义山诗集》。

人生的一些小的际遇,可能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改变。调进报馆后的他,遇到了一个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工人。

 

一个转机:

这印刷工人使我很感谢他,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随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我从那儿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做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

因为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利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利。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上面的一席话,想来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好书。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利。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随便马虎过日子。愿你我共勉。

目录:

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预备兵的技术班

一个老战兵

辰州

清乡所见

怀化镇

姓文的秘书

女难

常德

船上

保靖

一个大王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转机

附记

湘行散记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老伴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湘西

题记

引子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泸溪·浦市·箱子岩

辰骆的煤

沅水上游几个县分

凤凰

苗民问题

云南看云

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

绿魇

白魇

黑魇

在昆明的时候

一个传奇的本事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过节和观灯

Kommentar schreiben

Kommenta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