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我原本是不想去读这本书的,作为畅销书,也太标题党了。但克制不住自己对上东区妈咪的好奇,还是读完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育儿焦虑,我觉得更像是作者作为参与式观察者的一份田野调查。作者并不认同上东区妈咪的很多行为模式,但也充满好奇。我觉得好奇心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如果没有好奇心,也就鲜少能有交流。我自己也是个很有好奇心的人,发现文化的碰撞,或是固化的思维,或是奇怪的行为模式我都挺愿意去了解认识。好奇心和沟通能帮助人减少偏见,但有时也要收敛自己过度的好奇心,免得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作者讲到上东区女人攀龙附凤(Social climbing),我觉得这一点在经历过人情社会的我们倒是比较好理解的。
"那些女人认为只有傻乎乎的人,才需要遵守公民最基本的礼貌——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要回应。她们比较高级,不必打招呼。"
不要认为作者是在夸张,真的有很多人确实是如此。我认识一位合伙人,在没有旁人在的时候,我和她打招呼,是视而不见的。当有共同认识的人在场的时候,她可以堆上虚伪的假笑。在她的认知里,我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没有必要有交集。

 

作者是个非常有韧性的女人,为母则刚,她不能让孩子没有玩伴,不能让自己被孤立。她在积极融入上所作出的努力是让我很触动的。就像我们身在海外,如何找寻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你卯足了劲,你或许真的可以做到。但如果你没有尽全力,你势必无法完全融入。另一方面,你融入之后,你就不再是你,而变成了“他们”。
"我诚心想融入,也势必要融入,一定要搞定这件事。"
"我最初的目标是融入这群上东区贵妇妈咪,但不想陷入她们的焦虑与疯狂,也不想卷进他们的勾心斗角。"
"然而如同世界各地的人类学家一样,我最终还是入境随俗,变得和当地人如出一辙。田野调查者一旦入境随俗,就失去原本的客观立场,开始认同他们的研究对象。"
"不知不觉中,我的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慢慢开始与身边的女性趋同,思考模式也开始同化,关注起她们关注的事。"

 

“一天,我到转角的超市买了点东西,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注意到那件事。我从麦迪逊大道朝着公园大道东七十九街走去,手里晃动着装着香蕉和一瓶牛奶的塑料袋,开开心心回家。那天阳光普照,宽阔的人行道上空无一人,这是纽约的安静时刻——早上的高峰时间已经过去,午餐时间还没有到,平时熙熙攘攘的街道,此刻几乎没有行人。对于熟悉宽阔与宁静空间的中西部人开说,有那么一瞬间,我像是回到了家乡······于此同时,前方来了一个独行的贵妇,她直直朝着我走。我们两人在曼哈顿街上精神抖擞地走着,有那么一瞬间,年约五十多岁的她,以及快要四十岁的我,眼看就要撞在一起。这很奇怪,因为我遵守了曼哈顿的人行道礼仪,我和车子还有纽约人一样,靠右侧行走。但这个帽子和衣服都很高级的女士却一直往自己的左边靠,准备挡住我的去路。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人在靠左走的英国吗?我再度往右边靠,让路给她,但她继续冲着我走过来。如果我再次因为她又靠过来而往右,她等于是故意把我逼到一旁,我会直直的撞进前方只隔几步路的橘色金属大垃圾桶。太荒谬了。我看着宽阔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的人行道,然后慢下脚步。快要碰到垃圾桶的时候,我突然停了下来。我看着那个女人,虽然她的右侧有一大堆空间,此时她却离我仅有十五厘米。她看到我在看她,也盯着我看,视线没有移开,然后故意用它漂亮的包包撞我左臂,接着就笑了——是那种得意洋洋的笑!——然后她就走了。我转身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人行道上,忘记呼吸,不敢相信她刚才做了什么。不管她刚刚究竟是在干什么,那是在搞什么鬼啊?我刚才被攻击了。”
“最后,我在一天之内,在东七十九街观察到近一百起的冲撞时刻。的确,那不是一场正式的研究,不过我得到几个结论。我的主要结论是,上东区的女性。尤其是三十多岁以及正迈向老年的中年女性,她们对权力异常着迷。我观察到在许多时候,都是年纪大的女性”攻击“年纪轻的女性。”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那个女性为什么会撞作者,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件事变成了作者下定决心要买铂金包的契机。首先,确实像作者所说的“我相信一个漂亮的包包可以像图腾一样保护我,让我不受其他女人伤害”。惶恐是激发人行动的第一要素。她认为如果她拥有那个老女人所没有的漂亮包包,就不会遭到攻击。其次,作者原先就很喜欢铂金包。她在上大学时觉得这个包好看到不行,但因为实在太贵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她也拥有一定资产,觉得自己也配得拥有一个她爱的铂金包。遇到莫名贵妇攻击并向她炫耀,她不能让自己被看不起。有人说这是虚荣,我觉得更多是一种执念。就像我认为自己订婚一定要拥有一个蒂芬妮戒指,虽然我知道同样的钻石克拉数在蒂芬妮相比其它金店会贵一倍,但我就是想要它,不出意外我会戴一辈子,我这样对自己说。甚至不得不说,你身上的配饰总能成为与陌生人展开话题的开端。曾经两个陌生的男同事第一次跟我交流一眼就认出了我手上戴的蒂芬妮戒指,让我大吃一惊。在咨询行业,看行头说话不是一天两天了。再来,所有的上东区女性都拥有美丽的包包,没有人会拒绝铂金包,因为它太难得(太难获得)。这在我看来就是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为了不让自己被另眼相待,而不得不做某事。也许有很多人说自己可以我行我素,不受别人影响,我觉得你们很棒,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比如在现在在疫情期间,欧洲鲜少有人在公共交通戴口罩,我并不能想戴口罩就戴口罩,我不想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由此,我因为同辈压力,无法戴口罩。上东区的女人也一样,因为被同辈压力产生的价值观所影响,追逐时尚尖端,完美的妆容,完美的身材,完美的小孩。

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可以当小说读。我想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让读者对上东区妈咪有成见,而更多的是对一类人群的观察。她们有自己的规则,法度,认知,计划,就像个看不见的手导演着她们的生活。观察别人是为了更好的观察自己,你是否愿跟着作者开启这一趟旅程。

Kommentar schreiben

Kommenta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