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人生马拉松中所能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坚毅”,它包括为长期目标所具备的热情与支持,但对天赋的迷信却往往让我们无法看到这一简单的真理。——这是作者写本书的主要原因。
此书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 坚毅到底是什么
- 第二部分 如何成为一个坚毅的人
- 第三部分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加坚毅
先来说说作者对坚毅的定义:
“坚毅”是指对长期目标的热爱(passion) 和坚持不懈(perseverance)。
坚毅意味着,你通过行动表现出你想要完成目标的决心,并且愿意对这个目标保持忠诚。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证明她的观点。重点并不多,很多核心内容可以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找到:
- 卓越是磨练出来的。取得高成就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因为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
- 勤奋工作的能力“不会在一夜之间获得”。
- 刻意练习
-
- 一个定义清晰的延展性目标
- 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
- 及时的、有益的反馈
- 持续的反思和完善
- 群体效应
-
- “我并不是一个多么自律的人,但是如果我周围是一群天天写文章、开讲座的工作狂,那么我也会融入他们。如果我周围有一群人在以同样的方式做事,我也会跟风的。”
书里的亮点:我们的潜意识偏向于对人的天赋过度解读。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棒。我们潜意识里常常把天赋看成一种超能力,对此有羡慕和敬仰。对于它的效用容易引用错误参数产生过度解读。
但是”坚毅“是否被高估了?
如何看待退出?人生是一个不停试错、纠正道路,探索自我的过程。如果因为一时的热情,固执己见,一条路走到黑,以为自己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此外,要找到一件长久的,别人觉得辛苦,而你觉得幸福的事情,是不容易的。但当然,你一旦找到你自己内在的激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经济数学,我并不觉得我比中途退学、转专业的人更坚毅。能更早的认识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热爱的,早早退出,也是明智的选择。
合适的方法如同杠杆,才能帮你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拿学习外语技能来做个比方。刚开始你努力练习听说读写可以看到迅速的技能增长,但之后,同样的付出,成效会趋近于舒缓。如果套用它的公式,前期技能的果效比重大的是努力,后期为要得到同样增长的果效,比重大的是天赋。而这样的结论和作者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作者总结的上面这个公式咋一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简单而美好。但在我看来,真正能让你技能成指数增长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恰当的方法。
如果你让我定义技能公式
技能=有效的练习^2
认知^方法=有效的练习
认知是一种理解力,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别人有效的方法,并不一定是你有效的方法。调整认知,运用对当下有效的方法才能产生巨大的果效。
如何看待人生目的?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可,但我读的时候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读到最后我才明白,作者是研究成功导向心理学,尽管也肯定了其他品质和幸福的价值,但其中的美国、中国精英文化社会观是显而易见的,也许这也是它会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之一。
我想我为什么那么反感一直要我们努力的话,大致是我们从小听得太多了。我们一直重复尼采说的,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而这句话背后的痛苦,心理上的负担,向谁诉说?记得在媒体上看到一个女孩子文科偏科严重,喜爱写小说,几年下来已经写了十几万字,她爸爸觉得她写小说花太多时间是造成她偏科的根本,就一口气把她写的全撕了。她心里很悲伤,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爸爸她的难过。而她爸爸没有一丝歉意,只是鼓励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行,理科一定能赶上来的。当你的感受不被看见,那些鼓励我们的话只会成为背上的荆棘。
我阅读到很多人买这本书是想学习里面的育儿理念。你如果想通过一本书来培养你孩子坚毅的品格,几乎是无稽之谈。培养孩子坚毅品格的最好方法是培养你自己的坚毅品格。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链接一篇赞坚毅的文章
Kommentar schrei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