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完了《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挺火的一本书,豆瓣评分8.9。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引用豆瓣的一句话介绍:它用育儿理论讲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以下是部分摘录和我的思考:
- 夫妻在一起时,会向对方提出回应的“要求”。这些日常的微小互动可以产生善意和互惠效果,少了他们,关系就无法维持下去。
- 切记,当你幼年的孩子、成年的孩子,还有你的伴侣向你倾诉痛苦的感受时,你首先要确认那种感受,你是在帮他排解情绪。发挥同理心,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
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有时候下班了,丈夫或妻子抱怨一些当天遇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烦恼,对方需要认真听并给予回应,这在夫妻关系中尤为重要。如果总是漫不经心地听,一边想或做自己的事情,对方会觉得不受重视,下次也就不愿意讲了。不沟通的夫妻关系是不健康的夫妻关系。
- 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
- 当我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自我辩护或指责他人时,我的孩子也因此学会做同样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我成年前没有建立很好的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发现出错,首先的反应是撇清自己的关系。“不是我干的。我不知道。”变成我的口头禅,免得被批评。后来开始慢慢学会不要急着责怪他人,而是想先怎样解决问题。这是从我丈夫那里学到的。他发现我急了,就先帮我解决问题,之后我也会意识到有些事情确实是我的责任。
- 如果在你的某个年龄段,父母离开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类似的年龄,你也会开始抽离孩子。
- 带着同理心回顾过往 问问你自己,孩子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最强烈的负面反应。你小时候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发生了什么事?
- 如果你认为孩子的感受不重要,以后他们不可能再和你分享任何感受。如果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但不会遭到指责,他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书里多次提到让我们回忆童年经历来认识亲子关系。我长时间离开父母生活是15岁以后。
说到青春期,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过叛逆期。但仔细想想还是做过些叛逆的事情。比如说去迪厅,一次朋友受邀,邀请我一起去,我们那时候已经超过16岁,是可以进去的。我陪了她一下午逛街买衣服,然后晚上一起去。从来没去过的我,进去没多久就马上感觉失望了,嘈杂的音乐,舞动的人群,一点意思也没有。之后就再也没去过。我庆幸我去过一次,从此也不再对此事表示好奇。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给孩子尝试和试错的机会,会帮助他提升判断力。
我小时候的衣服大多是妈妈买的,后来出国了就想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但只要买回来就会被说丑,但越被说越想偷偷买。后来大一点,妈妈也不管我,想买就买吧,我自己也觉得自己买的衣服不好看,好多穿了一两次就不想穿了。其实到现在我对自己买的衣服还不是很自信,总觉得有可能买回来会被说丑。我想我以后尽量会让女儿从小自己去选衣服,逐渐建立她对服饰的品味。有哪些适合搭配可以长期穿,哪些只能穿一两次,让她自己尽早建立这样的意识。
我现在进入孕晚期愈发觉得困难了,胎动厉害,晚上肋骨被顶得难受睡不着,小腿抽筋,不能久站,不能弯腰,颜值低谷,让我觉得不认识自己了。觉得做母亲真是不容易,所以别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是有道理的。
我小学三年级之前,住的离学校近,每天可以自己上下学。三年级之后搬了家,每天早上得妈妈起来做早饭,(特别是冬天还爬不起来),梳头,送去学校,晚上先去同学家写一会儿作业,妈妈下班来接。后来上了初中,大概自己骑车了一年,住校了一年,初三是妈妈开车接送的。我几点起,她只有起得比我早。我想,我将来能做到这些吗?好难,好累啊。住校的时候,抄同桌作业,被发现,我妈气得不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能否做到心平气和。
那时候街上有流动小摊位卖肉串、臭豆腐和炸鸡柳,我爸觉得不卫生,不准我吃。我妈有时就偷偷给我买,在到家之前吃完。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是甜甜的。有时候不要太过坚持,偶尔满足孩子的小愿望,有个小秘密,反而可以建立美好的回忆。
- 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
-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
- 包容是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 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那就是这个: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不能用一个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情绪。就算到现在我也不是每次能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就像别人说的,我认为你应该明白,但其实对方并不明白。所以这是从小要练习的功课,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这样他进入社会才能处理好与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接纳而不是否定对方的感受,在家庭关系中实在是太重要了。但不急着给出意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自我练习。
- 即使你是在事情发生几个月后,才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错了,你还是可以告诉他,你哪里做错了。
- 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
我妈也是那种脾气来得快去得快,记得以前坐在她摩托车后座,她有时会为前几天发生的事情给我道歉,让我下次要把话说出来,提醒她。虽然她下次还是很难做到,但我觉得这种态度还是很重要,对我有积极地影响。父母的认错不会让孩子看轻你,反而更能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彼此是平等的,更尊重你。
- 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所以要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 如果你不知道对孩子设定什么界限是合理的,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住在你家的房客。你依然可以设定家规,但你的家规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他。例如:“我希望你把包包放在自己的房间,而不是走廊上。”“我不喜欢看到脏盘子堆在水池里,我看到会很不舒服。”如果你把快成年的孩子想成房客,那就可以给他一些渴望的距离,彼此尊重。
书中写的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不是从孩子立界限而是从我立界限。以你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但实际上却是基于你的感受和偏见。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你累了,想回去了,就坦荡地告诉孩子你累了想回去,而不是提出孩子玩得够久了,所以要回去的理由。
最好在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界限。比如平静而坚定地对孩子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接着就把钥匙拿走。而不是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不能玩我的钥匙。”孩子更容易听懂“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而不是“你年龄太小,十点以后不该在外面逗留。”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我不大赞成书中提到的亲密育儿法,就是以孩子的需求为准绳,来建立彼此信任。我更加赞同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给孩子的自由度,就像一个漏斗,特别小的时候自由度要给的少,让他/她认识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度也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准绳,对外界的判断也会愈发准确,家长也不会特别担心孩子走偏。但这都还是理论,自己能做到几分,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Kommentar schrei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