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黄兆旦 编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22-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十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名校学子以及部分家长、校长的视角,探讨了不同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学生如何拥有强大的学习力,每一篇手记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通过分享名校学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亲子关系、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待人处世等方面的经验,讨论广义上的“学习力”——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帮助广大家长读者和学生读者理解自驱型学习力的培养过程。
这本书是一本案例收集,看一些不到二十岁,或者二十出头的孩子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认知,学习态度和方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真是感叹他们思想的深度。回想自己在那个年纪,是否有意识地培养过自己的看见。现在自己有了孩子,也明白有好多东西其实就刻在骨子里的,重点在于给它预备合适的土壤,让孩子自己的天赋被看见,被重视,被支持,被鼓励。爱孩子,让她知道自己会被无条件接纳。给机会,去试错。
以下是我在这本书里的几点看见:
- 保护好她的好奇心
“当孩子爱好一个东西,全身心地投入,他就不认为自己是在努力、在吃苦,他是在享受这个过程,而享受过程是成功的关键。”
玩玩具的时候我发现,我们不自觉会以大人的视角告诉孩子她应该怎么做。这样是不对的,应该那样。其实本来很多问题就没有绝对的答案,长大让我们给自己设立了很多框框,那些孩童时天马行空的想象逐渐不复存在了。
我们应该都有过一本书连续读了五遍,孩子还要让再读一遍的经历。我想说嗓子如果可以,继续给她读吧。她对书本的好奇,你们亲子共读的关系,建立了,培养成熟了,乃是一辈子的财富。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喜不喜欢一件事,直到你尝试过以后。尝试才会有结果,而不尝试只会让你一直困惑。”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我遵循小时候多尝试,多发掘孩子擅长又喜欢的项目,再进一步精进的道路。
尝试过程中,孩子难免会说不喜欢不想继续,我一般都会让孩子坚持完一整个学期,对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体验后再做决定。最终,我都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所坚持的项目遇到环境资源限制时,家长就要想尽办法支持。”
当我们突破短期的娱乐,进入长期的探索时,好奇心变成行动催化剂,提供给我们幸福感。帮助孩子突破这个瓶颈,需要很多智慧和观察。愿不做过度鸡娃的父母,而是花匠,充满爱心,修剪树枝,帮助她向阳生长。
“要学会维持你的快乐,不断地感恩,不断地将脸朝向有光的地方。时间长了,你自然学会了和喜悦相处的诀窍。希望你一站出来,就让人能从你身上看到生命的光彩。(毕淑敏)”
- 妈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很多人在这本书里提到自己妈妈对自己的影响。不可否认,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无论是从依附关系,情绪价值,人生观,妈妈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若将我所经历的家庭教育当作某个模型,我想其核心在于妈妈发现美好的眼睛、夸赞孩子的嘴、热爱生活的心灵。”
妈妈需要以身作则,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家庭的宝藏和基石。
现在社会很多在强调爸爸参与家庭事务的重要性,这是没错的。爸爸需要有参与感,正面的反馈帮助他更多地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妈妈是否有时候太过于注重事务层面,比如做些好吃的,买更保暖的衣服,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而忽略的与家人的沟通和独处时光。也许一家人出去吃一顿快餐,聊聊天,散散步;少买两件衣服,叠穿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 试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给孩子更多机会做选择
“‘信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行为的真正含义。它是需要当事人双方都参与其中的,父母给孩子信任,孩子让自己承受得起这份信任,让自己变得优秀;孩子信任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急着否定,不离不弃,帮助他们改变。这样的‘信任之树’才会长出好的‘果实’。”
养育孩子,时间长了,我们经常会忘记他/她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给孩子更多机会做选择。我小时候几乎没穿过别人的旧衣服,但我从没自己选择过衣服,记得上初中了都是妈妈每天给安排好的,自己甚至没有那个意识要自己去选择,搭配。后来出国,自己开始乱买自己觉得好看的,但经常会被妈妈批评难看,自己回国头看看,确实不是质量不好,就是穿不了几次,然后就更加怀疑自己的眼光和坚定自己不会选衣服,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现在有了女儿之后,虽然她才两岁半,我经常在几件衣服里面让她自己去选,我想只有在不断尝试之后,她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书里有一位分享离被骗巨款很近很近的经历,当时他的父亲并没有责怪,而是分享了自己也有过被骗的经历。这真是很好的同理心的展现。回想我们自己做错事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已经很自责了,如果外部再施压,心里真的很崩溃。多一点支撑和接纳,下坡是为了更好地爬上坡。
Kommentar schreiben